在中藥制劑企業發展過程中,前期的政策環境與資金是否充足常決定其能否起步,而隨著企業的發展,在品種引進與研發、生產、經營等方面能否創新思維模式及是否順利轉型,則對其能否站穩腳跟至關重要。
品種引進與自研并重
品種是企業的生存命脈,中藥制劑企業需盡快落地品種,但區域內品種來源的渠道有限,外部引進又受到跨省區域審批政策壁壘的影響,因而較多企業只能望洋興嘆,特別是在一些中藥材生產大省,有的企業只能轉向藥材批發、零售和飲片加工等方向。通過并購中藥企業的方式是獲得中藥制劑品種的途徑之一,但終歸繞不開資金投入的要求。如何鼓勵區域內企業自主研發制劑品種、積極引進自主研發人才、打破區域壁壘,大力度扶持落地品種的產品生產與銷售等將是中藥制劑產業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
筆者認為,企業可以采取“多輪驅動”的模式促進中藥制劑品種的落地。針對有一定研發基礎、實力和人才隊伍的研發企業,立足走自主研發的路子,采取“仿創結合”“以仿養創”的模式,解決品種自研可持續投入的資金問題。針對生產主導型的中藥制劑企業,可通過受托研發的布局與規劃,以及通過并購企業的方式,引進跨區域品種,實現規模化生產,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實施低成本戰略,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優勢。在總部經濟模式下,支持通過兼并、收購省區外的企業,獲得生產銷售的中藥制劑品種,進而使省區域內、外產生聯動優勢,打破政策限制的壁壘。針對營銷驅動型的企業,結合稅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協助研發型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生產型企業的品牌推廣。
企業遴選具有臨床價值且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品種后,在受到研發端資金投入、經營端監管、生產端成本和質量壓力、管理端應收賬款周轉偏低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還必須在思維模式上有創新舉措并承擔創新舉措不成功可能帶來的風險。
突破生產與經營傳統模式
思路決定出路,出路在于創新。中藥制劑企業又該如何在生產與經營環節突破傳統思維,實現新的創新模式?
中藥制劑生產環節如果只采用傳統生產模式,存在消耗大、成本高、效率低、質量難以控制等問題,企業要引入“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等創新思維,在生產實踐環節實現新的轉型。企業通過智能化技術應用,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品牌競爭力。比如,中藥機器人設備可以自動化完成中藥配制、加工、粉碎等操作,提高生產效率和穩定性,縮短生產周期,同時減少了傳統人工制造過程中的交叉感染和誤差,進而保證中藥品質和藥效。再如,可以在節能、循環利用、流程再造等綠色化方面實現轉型突破。
中藥制劑的經營環節,在穩固傳統的第一終端、第二終端、第三終端銷售渠道運營的基礎上,實施“線上電商與線下體驗式營銷”相結合的模式,比如,數字化線上營銷,線上電商運營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流行的O2O、B2C等模式,將中藥賣場、線上平臺、體驗式中藥展示廳等相結合,使消費者可以有更全面、更專業、更可信的線下銷售體驗和線上產品的選擇。通過既能看到又能摸到甚至體驗到的展示,消費者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中藥品牌,而且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中藥產品的質量和功效,一旦產生重復購買,現金流就會比較順暢,也可以規避不規范的經營風險。
聚焦創新轉型難的問題
企業要關注和借鑒傳統中藥制劑企業的轉型創新點。包括:
1.研發企業的經典“仿創結合”“以仿養創”模式,比如,正大天晴、齊魯、科倫等創新藥管線,其研發資金大多來自于自身的仿制藥業務,企業將創新藥研發作為戰略重點的同時,也不放棄“首仿”“高端仿制藥”的造血能力,仿制藥業務為創新藥研發提供了穩定現金流。接下來要解決哪些中藥可以仿、如何仿、哪些品種要爭著仿等問題。
2.研發企業關注改良型新藥研發,比如,“劑型改良”成為企業主要發力點,因為“改良型新藥”具有平均投資少、開發周期短、風險較低的優勢,不少改良型新藥也展現了不俗的商業化前景。
3.跨界業績的兌現為創新藥研發注入活力。比如,在創新轉型路上,四環醫藥除了布局創新藥外,也把目光放到了醫美市場,由于公司醫美產品銷售收入實現了高速增長,為創新藥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4.在創新藥研發成功后,商業化是中藥制劑企業面臨的又一挑戰,企業應重視支付與渠道的多元化。在支付端,企業要積極嘗試國家醫保、惠民保、商業健康險等不同支付方式,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支付體系;在渠道多元化方面,企業應根據產品性質布局渠道,在傳統醫院渠道外積極探索DTP藥房等零售市場機會,同時嘗試拓展海外市場機會。
5.中藥制劑企業在運營模式上雖然受到了許多挑戰,但創新機遇與挑戰并存。在產品質量和品牌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中藥制劑生產和銷售中,讓中藥這個歷史悠久的產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進而從“泛泛創新”向“優質創新”發展,借助現有渠道、供應鏈和成本優勢,選擇合適的創新轉型路徑,實現業務突破的快、準、狠,能夠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